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云南省僑聯開展“聲聲祝福送僑鄉,濃濃關懷暖僑心”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僑鄉行活動,以實際行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第一站:紅河州迤薩鎮。
迤薩古城
在紅河南岸的一座山梁上,屹立著一個馬背上馱出的城市,它有著“江外建筑大觀園”“滇南僑鄉”“江外小香港”等美譽,它的名字叫“迤薩”。
迤薩,是彝族卜拉語“干旱缺水”的意思,當地有民謠唱道:高高山崗是故鄉,左有河來右有江,山高難把五谷出,水大難作救命湯。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地方,在這一百多年里,書寫出一串動人心魄,感人肺腑的故事,創造出了一個和別處不相同的奇跡。
今天,敢為天下先的迤薩人,正以滿腔的熱情,迎接新的機遇和挑戰,迎來新的繁華與發展。
馬幫開創經商路
“為了生存?!?/span>
談到迤薩人當初走馬幫的原因,紅河縣僑聯委員、越南歸僑王增華簡明扼要地說。
“生存”,這只有11個筆畫的文字背后,是迤薩人艱難的爬坡過坎。那11條開通的商路,是迤薩人用血淚甚至生命寫就的人類生存、遷徙的奇跡。
展現馬幫歷史的浮雕墻
翻閱紅河縣史志,早在300多年前,一個名叫“鴻發”的老板在迤薩發現銅礦,他組織建水、通海、石屏等地的人們前來開采,銅礦持續開采了100多年,后來因銅礦資源減少等問題才停業。
銅礦停業后,缺田少地的迤薩人迫于生計鋌而走險走馬幫。清咸豐三年(1853年),第一隊馬幫從迤薩出發,開通了到李仙江、猛野井的商路,把土制食鹽馱運到中越、中老邊境一帶銷售,同時購買當地的山貨、藥材,馱回迤薩、建水賣給當地商人,開創了迤薩馬幫“下山創業”的歷史。
清光緒八年(1883年),迤薩馬幫的“馬鍋頭”王科甲、李繼先、李體國等人,趕著騾馬,冒著生命危險,從迤薩出發,沿紅河的瓦渣、哈普,綠春的上六村、下六村、三猛、略卡、坪河,進入越南的都魯、傣族寨、勐底、勐蚌,歷經半月到達越南萊州,成為迤薩第一批走出國門、跨國經商的馬幫。他們把馱去的日用百貨、小成藥、花邊絲線等出售后,換回當地的棉花,馱回迤薩賣給婦女紡線織布。
清光緒末年(1907年),迤薩人孫重、周紹、潘永等相約參照走萊州的辦法,趕著騾馬從迤薩出發,歷經一個多月到達老撾瑯勃拉邦,走出了迤薩進入老撾經商的馬幫之路。
清宣統末年(1911年),迤薩武舉冉學泗與安幫的邵恒泰等人,又從迤薩出發,經瑯勃拉邦,歷經四十多天,開辟了老撾蘇尾、臘博、臘紅,到達川壙的商路。邵恒泰在老撾川壙定居,坐地經商,成為迤薩第一代定居異國經商的華僑。
1912年至1949年,是迤薩馬幫發展的鼎盛時期,小小邊城,每年有上百隊馬幫、近千人出國經商。隨著迤薩馬幫的擴展,先后又開通了到達緬甸、泰國的商路,出國經商在迤薩成為一種風尚,成為創業成功的典范。在這背后,則必須承受更多的煎熬和痛苦,甚至自己的生命,境內流傳的一首民謠就是他們生活的真實寫照:
可憐可憐真可憐,
可憐莫過出門人。
睡的草皮青褥子,
吃的野菜和酸湯。
白天黑蟲千千萬,
晚上蚊子叫嗡嗡。
一陣熱來一陣雨,
染上疾病無藥醫。
為防土匪和官兵,
繞道破箐鉆草林。
連日走的荒郊地,
一路崎嶇馬難行。
馬無料來人無米,
人困馬乏是常事。
為銀奔勞真不易,
養活妻小把命拼。
就是靠著這股敢為人先、敢拼敢干的精神,一代代迤薩人踏著石板上的馬蹄印,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目前,紅河縣在外華僑有1萬余人,分布在18個國家和地區,75%的歸僑僑眷都生活在迤薩鎮,迤薩鎮是云南省著名的僑鄉。流逝的或許是時間,不變的始終是迤薩人向上生長的磅礴力量。
迤薩東門夜景
改革助力謀發展
1949年,新中國宣告成立,紅河縣沐浴著共和國的光輝,于1951年正式建縣,沿襲600年之久的世襲封建土司制度終被推翻,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紅河縣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大家庭,邁上了跨越發展的康莊大道。
郭宗柱是紅河縣迤薩鎮當地有名的農民致富奔小康領頭人。
郭宗柱獲“歸僑僑眷勤勞致富示范戶”
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迤薩的僑屬企業幾乎是一個空白,只有少數幾個僑屬在社會主義工商業改造中加入迤薩公私合營小組,從事商品零售服務。
1966年迤薩成立僑屬合作服務社,經營飲食業。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隨著黨和國家僑務政策的不斷落實和國家商品經濟、農村經濟政策的開放,出身于趕馬人之家的郭宗柱借著國家提倡的改革開放、發展經濟的大好時機,從承包30畝土地種甘蔗、香蕉入手,依靠自己的辛勤耕耘和刻苦鉆研,逐漸掌握了科學技術。1987年又在此基礎上承包150畝荒山,修建了2.5公里溝渠,建起了7個蓄水池,種下了5000多株芒果、700多株荔枝、500多株龍眼、300多株甜酸角,成為當地開發經濟林果的先鋒。至1999年,郭宗柱種植的產品遠銷成都、重慶、上海,總收入達140多萬元,全家實現了脫貧致富。
終于過上好日子以后,郭宗柱致富不忘國家,不忘其他貧困鄉親,他除了每年按時足額向國家交納公糧和定購糧外,還時常捐資國家、集體支持公益事業建設,并帶頭扶貧幫困,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領頭人。1992年由郭宗柱作擔保人,在老撾南塔省與縣供銷企業聯合開辦的南塔賓館,成為紅河縣第一家到國外合作經營的企業。
因為對紅河的經濟繁榮和文化建設有著突出的貢獻,1991年郭宗柱被省政府授予“云南省工人農民學科學用科學積極分子”稱號,1989年被評為“云南省勞動模范”,1999年又受到國務院僑辦、中國僑聯的表彰,2000年榮獲“全國勞動模范”稱號。
郭宗柱獲“全國歸僑僑眷先進個人稱號”
郭宗柱是迤薩人謀求幸福發展、創造美好未來的一個典型代表。在黨和國家政策的扶持下,迤薩抓住西部大開發戰略和紅河州委、州政府對南部六縣實施分類指導的政策機遇,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在基礎設施建設、人民生活質量、工業生產、城市建設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1967年10月1日正式建成供水的利莫水電站使得勐龍河水流上迤薩,白天泵水、夜晚發電,迤薩人望水興嘆、點豆油、燒柴火照明的日子成為過去;1981年12月26日,蝦洞清泉泵至迤薩,工業、建筑業用水也得到了解決,迤薩人盼“白龍姑娘”重回迤薩的神話變為現實;2000年,迤薩成功實現與國電并網運行,強大的電力為經濟騰飛插上了翅膀;2005年縣水處理廠的改造擴建工程使得迤薩人用上了符合國家衛生飲水標準的自來水,用上了太陽能熱水器;進入21世紀,迤薩的公路交通建設進入高歌猛進的新時期,到2019年,全縣通公路里程1273公里,全縣13鄉全部實現通公路,隨著2021年高速公路的通車,迤薩鎮實現了從馬幫運輸到高速公路的飛躍。
以迤薩鎮為代表的水、電、路的開通,為紅河縣的經濟建設提供了強力支撐。紅河縣的財政總收入從1978年改革開放之初的123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2.48億元,增長201倍。財政支出由376.6萬元增加至25.04億元,增長665倍。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64元增長到8614元,增長134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699.1元增長到30877元,增長44倍。人均儲蓄存款從7.02元增長到9221.9元,增長1313倍。
全縣上下呈現出經濟發展、社會和諧、民族團結和人民幸福安康的新氣象。
文化宣傳頌僑鄉
古詩云:“原有五個塘子,恰似五岳朝天。玉帶兮云臺高筑,華表兮,南河北江?!卞扑_東有蓮花新村托起,西有安邦村擁抱,南有勐龍河水映山城,北有千年紅河頌贊歌,被譽為“掛在天空的一座城”,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如何記錄與傳承,在這背后,傾注著無數人的心血和情感。
花五年時間建成的紅河縣博物館來之不易,中西合璧的建筑是一方文明和歷史的見證。跟隨講解員的步伐,走進位于迤薩鎮東門街的博物館,青瓦飛檐、雕花門窗、彩色琉璃、一磚一墻、一窗一門、一巷一道,都能讓你捕捉到屬于迤薩馬幫的歷史痕跡。
紅河縣博物館展廳
建筑面積達3280平方米的縣博物館由“姚初院”和“錢二官院”構成,屬于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東門樓及迤薩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館內展出文物500余件,承擔了全面展示紅河馬幫文化及其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重要任務。
博物館展廳分為山城崛起、馬幫商號、馬幫商人、跨國經商、馬幫之路、馬幫興起、馬幫后代等七個單元展區,豐富的展品、厚重感的老照片、翔實的文字,講述了迤薩馬幫的歷史文化。
在紅河縣的另一處,也有一個馬幫僑鄉歷史文化展館。位于紅河縣僑聯“僑之家”的二樓,不大,但從每一個展品的擺放和介紹撰寫,都能看出布置者透著溫度與熱情的用心。
馬幫僑鄉歷史文化展館位于紅河縣僑聯“僑之家”
“當時,我們決定要裝修展館的信息傳出去以后,紅河縣的海外僑胞、歸僑僑眷、僑屬家庭和熱愛僑鄉文化的熱心人都群策群力、奔走相告,積極捐贈,希望把迤薩這段‘僑’的歷史記憶保留下來,讓馬幫精神世代相傳。僑聯因此有了很多珍貴的捐贈品,比如邵金科先生生前用過的一件呢子大衣和一臺松下半導體收音機?!奔t河縣僑聯主席楊亞國為我們講述了馬幫歷史文化展館成立過程背后的故事。
邵金科兒時跟隨父母流浪到紅河縣迤薩鎮安邦村,10歲喪父以后他成了一個孤兒,在親友的救濟、鄰居的關心照顧下平安長大并娶妻生子,也許如大多數人平凡的過完一生也不錯,生活偏偏不肯這樣。
21歲時,邵金科跟隨馬幫隊伍到老撾做生意被滯留在外,與國內的親人也失去了聯系??恐鴪皂g的心性和智慧,他獨自一人在老撾奮力拼搏,小生意越做越大,日子越過越好,成為當地華僑中的佼佼者。在老撾,邵金科積極帶領10多戶貧困華僑創辦農場和飼養場,種植水稻、玉米、水果、蔬菜等經濟作物和飼養牛羊,使他們擺脫了貧困,同時也帶動了當地人民的生產,促進了老撾農業和畜牧業的發展,得到了老撾政府的重視和獎勵。
由于為中國人民和老撾人民的友誼作出了貢獻,1962年國慶觀禮,國務院邀請邵金科以老撾華僑國慶觀禮團副團長的身份,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觀禮過程中,邵金科還受到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在參觀團長座談會上,他向周總理匯報了在老撾創辦農場和華僑學校的事,周總理十分高興,派人給他送來一包中國優良稻種、一包蔬菜籽種和一臺收音機?;氐嚼蠐牒?,邵金科每天起床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打開收音機收聽中國廣播電臺,關注國內動態。
邵金科去世后,這兩件物品一直被保存在其兒子邵麟禎的家中,聽說紅河縣僑聯要修展館以后,遠在美國的邵麟禎來到迤薩,由紅河縣僑聯兼職副主席邵輝帶著他來到僑聯,親手把大衣和收音機交給了紅河縣僑聯主席楊亞國。
“當時真的是非常感動,我接過來的不僅是珍貴的捐贈品,更是馬幫人愛國愛鄉的歷史記憶。這也讓我們懷著一股使命感來做這件事,我們希望僑胞們來僑之家,能真正有家的感覺。多年來,僑聯只要知道僑胞回家省親,就歡迎他們來僑聯作客,向他們宣傳黨和國家的僑務政策,介紹迤薩、紅河的發展情況、投資情況,歡迎他們回家鄉投資搞建設?!睏顏唶f道。
在文學藝術界,一批有實力的作者創作出版了一批反映本土題材的著作。錢存廣老師是僑鄉歷史的活字典,20余萬字的《紅河土司的傳說故事》對研究僑鄉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得益于紅河得天獨厚的梯田景觀和多彩的民族風情,紅河攝影在國內外攝影界有著很高的知名度。楊增輝、李信忠是領軍人物,分別出版發行的《從諾瑪阿美走來的民族》《白鷴鳥落腳的地方》《探秘江外名邦紅河》等大型畫冊在國內外多次獲獎,對宣傳美麗紅河起著不小的作用。
現任《僑鄉紅河》雜志主編王崇信原先是紅河一中的校長,退休以后他想著為僑鄉文化做點什么,《知青歲月》《無悔的青春——紅河支邊干部回憶錄》兩部重要的書籍首次記錄和填補了紅河歷史的一頁。
王崇信講述馬幫歷史
“迤薩一路發展到今天不容易的,背后的故事也不應該消散在歷史里,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代,這樣一群特殊的群體,值得書寫,值得銘記。我自己生于斯長于斯,所做的是分內事?!蓖醭缧耪f。
歷史的巨輪轟隆隆往前進,山間鈴響馬幫來已經是一場不可復制的夢。我們現在所看到的,是現實記憶鱗爪片語的痕跡。即使如此,置身其中,依然很容易被隔空而來的情感重擊攥住——迤薩人在披荊斬棘中獲得生的希望,懷著昂揚向上的斗志,他們創造出熾熱的奇跡?,F在,新時代新圖景在迤薩人面前徐徐展開,一切都充滿了希望。
稿源:云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