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100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云南省僑聯開展“聲聲祝福送僑鄉,濃濃關懷暖僑心”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僑鄉行活動,以實際行動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第三站:保山市昌寧縣柯街鎮華僑社區。
華僑農場
保山市昌寧縣柯街鎮華僑社區前身為柯街華僑農場,1979年,云南省委將新光農場改建為國營柯街華僑農場,接待安置各國歸僑,是保山市唯一的華僑社區,后改制為柯街鎮的一個城市社區,下設9個居民小組,2020年末,社區有居民1234戶3501人,其中歸僑僑眷1065戶2960人。如今的華僑社區,以黨建為引領,團結帶領全社區歸僑僑眷堅定不移跟黨走,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感更強,居民過上了幸福生活,正在打造華僑文化旅游小鎮和富饒、美麗、和諧新僑鄉。
華僑社區
五個凝聚促發展
社區成立初期,由于語言不通、居住條件差、收入來源不穩定等因素,居民歸屬感不強,收入全部用來買金銀首飾,隨時準備“集體遷徙”。社區黨組織始終堅持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始終,以改革、思想、產業、文化和服務凝聚民心,在黨和歸僑僑眷之間搭起一座連心橋,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僑鄉落地生根。
用改革凝聚人心。針對社區歸僑僑眷居住條件簡陋、出行困難等問題,社區黨總支結合實際制定了“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的改革目標,把服務歸僑僑眷、凝聚人心、優化管理、維護穩定貫穿于改革工作的始終。全面落實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低保等社會保障,改造供水管道、外部輸電線路、內部供電線路、水泥路建設等,使歸僑僑眷飲水、用電、出行等問題得到全部解決。讓廣大歸僑僑眷觀望、動搖、不安的心有了歸所,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不斷增強。
用思想凝聚人心。社區緊緊抓住歸僑僑眷生活發生巨大變化這個根本點,注重抓實社區歸僑僑眷的思想建設,采取“算、比、思”的方式開展感恩教育講座、召開“議變化、感黨恩、促和諧”懇談會、看變化圖片展等活動,引導歸僑僑眷知黨恩、感黨恩、報黨恩?!白鰤粢矝]想到黨和國家對我們這些海外游子會如此的關心、關懷和傾斜照顧,一定要教育好子孫后代世世代代都要感黨恩、感祖國之恩,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國共產黨才是我們的大恩人!”華僑社區八組92歲高齡的黃氏英老人在華僑社區的懇談會上分享完自己的親身經歷后早已淚流滿面。
社區墻面
用產業凝聚人心。歸僑僑眷思想和生活穩定下來后,社區又將目光聚焦在增加居民的收入上。在發展經濟中,通過不斷實踐探索,確立了“穩糧擴徑、扶老育新”的產業發展路子。發揮社區黨總支和黨員示范帶動作用,指導大戶帶頭,組建起甘蔗專業合作社、果蔬種植專業合作社,引導歸僑僑眷土地適度規模流轉,暢通歸僑僑眷市場信息渠道,積極為社區歸僑僑眷提供農機耕作、品種改良、農資銷售服務,降低歸僑僑眷生產成本,推動社區歸僑僑眷增收致富,社區經濟總量逐步壯大,歸僑僑眷收入逐漸增加。
以文化凝聚人心。針對85%的居民大多為歸僑,祖籍分布在廣東、廣西、云南等各地的實際,社區組建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服務隊,組織群眾自發演出,華僑帽子舞和竹竿舞多次獲獎,促進了民族群文化互融互通,促進了不同族群、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群眾相互融合。同時,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弘揚家庭美德,建平安家庭”為主要載體,營造“人人做好人,好人做好事,好人有好報”的良好社會輿論氛圍?,F在,逢年過節,歸僑僑眷們都會自發組織文藝表演、開展體育活動等,用最淳樸的方式表達他們對美好生活的珍惜之情和對黨委政府的感恩之心。
社區墻面
以服務凝聚人心。社區以服務提升公信力、提升歸僑僑眷的歸屬感為目標,不斷提升黨組織的服務能力和水平,讓社區歸僑僑眷時時感受到黨的溫暖。通過建成“一站式”服務大廳,為歸僑僑眷提供高效、便捷、優質的服務。以黨建示范點打造為契機,建設初心講堂,結合社區黨組織活動、代表會、群眾會等時機,邀請司法所、派出所到初心講堂開展法治教育,增強社區居民法治意識,為提升社會治理水平打牢法治基礎。同時,適時邀請片區黨支部聯盟成員、老黨員、老場員和有影響力的群眾到初心講堂開展“初心教育”,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開展黨性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做實“四微服務”,用好社區黨支部和黨員、調解委員會和調解員、治保委員會、警務室四支隊伍,采取“開門服務+上門服務”相結合的方式,從群眾小事做起,做好“微事小事”服務;采取“定期巡邏+重點關注”相結合的方式,從群眾小矛盾管起,做好“微小矛盾”化解;采取“社區管控+黨員掛鉤”,將重點人員、重點事務日常管控落實到掛鉤黨員,做好“微小人、事”管控;采取“社區自查+節點巡查”相結合的方式,從轄區小安全隱患排起,做好“微小隱患”排查。通過做實“四微服務”,切實做到“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務不缺位”,讓居民群眾“進門暖心、在家安心、出門放心”,打造平安和諧社區。
為民服務站
多措并舉興僑鄉
華僑社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緊扣鄉村振興這個主題,緊盯市縣鄉村振興示范點的契機,深入開展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和組織振興,推進融合發展,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產業振興——全社區大棚蔬菜種植面積達到3800畝,產值達6000萬元以上。種植芒果、柑橘、菠蘿蜜、桂圓等658畝,經濟效益達到526萬元。有7家以沿海鮮味、華僑小卷粉、綠色生態粉絲等特色菜為主的農家樂,4個垂釣觀光園,每年吸引游客1.5萬人次以上,居民從種植業、養殖業直接跨越到服務業。轄區境內有雙胞胎集團(中國企業500強、中國民營企業100強、中國制造業500強企業)旗下的子公司——昌寧雙胞胎飼料有限公司。
蔬菜大棚
人才振興——社區“兩委”換屆后,兩委班子成員平均年齡37歲,大專及以上學歷4人,黨總支書記、主任李德壽被評為2020年全省“百名好支書”。黨總支有40歲以下黨員25名,培養村級后備力量5名,培育新型職業農民2名,發展致富帶頭人2名。
文化振興——針對85%的居民大多為越南歸僑,祖籍分布在廣東、廣西、福建、云南等各地的實際,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徹文化振興始終,通過組建文化服務隊自愿演出、開展全民閱讀行動等活動,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認同感。
治理振興——設立“紅色超市”,以積分兌換商品的形式進一步調動黨員群眾參與社會事務的積極性,干群齊心共建小康社會。實施雪亮工程,探索“綜治中心+多網融合”防控模式,提升社會治理效能。
紅色超市
組織振興——華僑社區先后被評為全國社區僑務工作示范單位、全國創建無邪教示范社區、國家地震局地震安全示范社區、全國綜合減災示范社區;社區黨總支部多次被縣委、鎮黨委評為“先進優秀基層黨組織”及市縣鎮“基層黨建示范點”等榮譽稱號。2020年實現集體經濟收益112萬元以上,走出一條集體經濟強村路。
脫貧致富奔小康
“1980年,我們家分到了十多畝水田,種了露天西瓜,第二年早春,西瓜大豐收,記得當時就賣了8000多元。年底,家里買了一輛永久牌自行車、一臺山茶牌12寸黑白電視機,記得當時正在播放電視連續劇《武松》,左鄰右舍和我們全家人圍在一起看電視的那種幸福感和自豪感,是現在的家庭很難體會到的。1983年,國家出臺政策,土地承包到戶,我們迎來了回國后的第一個春天?!笨陆宙側A僑社區黨總支書記、越南歸僑李德壽這樣回憶道。 1997年,柯街華僑農場作為云南省13個華僑農(林)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試點之一進行經濟體制改革,農場由企業管理的事業單位改為綜合性的農業企業,華僑農場原國有企業工人全部轉為華僑農場場員。 在發展經濟中,社區群眾不斷實踐探索謀求發展,社區“馮家食館”創始人馮道富主動將“僑味”與當地菜系相互融合,推出了一系列“有特色、接地氣”的優秀品牌菜系,賓客絡繹不絕,用他的話講就是“干什么工作都必須與時俱進,解放思想,不斷進行改進。否則,就會被發展的社會淘汰”。 歸僑李自福帶頭組建的“僑眾和果蔬專業合作社”,不僅向社員賒銷農資,同時還做好免費技術指導和產品銷售工作,現在居民農特產品已遠銷俄羅斯等國外市場和四川、湖北等省外市場。 李志娟通過不斷探索“公司+基地+規模場(農戶)”產業化經營運作模式,積極帶動柯街優質生豬生產基地發展,加快推進了生豬產業的產業化進程。她的養殖場吸納了當地20名群眾就業,簽訂勞動合同14人,旺季雇傭短工80人以上,帶動周邊580戶農戶發展生豬養殖和果蔬種植,發放豬苗3000余頭、母豬苗700余頭、平均每戶每年增收2萬元。2020年12月,國務院農民工工作領導小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表彰李志娟為“全國優秀農民工”。
李志娟
到2020年,華僑社區集體經濟收入112萬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8421元,奠定了各民族團結進步穩固的物質基礎。如今,走進華僑社區,感受到的是改革春風下的新氣象,社區的每一個角落里都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43年來,華僑社區始終堅持改革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保持了各民族友好交融、社會和諧穩定的良好局面,千方百計保障和改善民生,基本公共服務水平穩步提升,歸僑僑眷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切切實實有了“家”的感覺,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不斷提升,促進了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
稿源:云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