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省政協在昆明召開“發揮歸僑僑眷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對口協商會。省政協副主席程連元出席會議并講話。省政協副秘書長李紅梅主持會議。
會上,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主任雷耀民作主題發言;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楊娟作網絡議政開展情況通報;6位委員、專家、基層代表從不同角度圍繞協商議題先后作交流發言;中共云南省委統戰部、省財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省農業農村廳、省鄉村振興局、省僑聯等相關單位負責人到會聽取意見建議并作回應發言?,F按先后發言順序予以摘登。
主題發言
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主任雷耀民:為鄉村振興提供發展資金和科技人才支撐
如何發揮歸僑僑眷的作用,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戰略,做好脫貧攻堅“后半篇”文章,需要各級黨委、政府和僑務部門加強研究和精準引導。經省政協主席會議研究,今年省政協將“發揮歸僑僑眷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列為對口協商議題之一。
為完成好本次協商,今年3月初,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邀請部分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和省級有關部門負責人組成聯合調研組,由省政協副主席程連元帶隊,分別到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大理白族自治州、保山市等州(市)開展專題調研。
調研組建議,要堅持以問題為導向,著力化解歷史遺留問題。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向僑場進行適度的政策傾斜,將僑場建設納入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整體規劃,解決居民住房老、舊、危、擠的狀況,改善僑場人居環境。
堅持以產業振興為抓手,促進歸僑僑眷增收致富。結合僑鄉發展歷史、文化特色和產業規劃,大力發展特色農業,優化產品品種,提升產品質量。積極探索建立僑場保障耕地、林地等土地承包經營權依法高效流轉的引導機制和工作平臺,激活內生動力。
堅持引資與引智相結合,充分發揮僑務資源獨特優勢。進一步發揮云南僑務資源的獨特優勢和作用,強化僑務引資、引智、引才工作,為鄉村振興提供發展資金、科技人才支撐。加大農業產業招商引資力度,大力引進海外高層次農業科技人才,為高原特色農業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堅持以為民服務為根本,做好對困難歸僑僑眷的精準幫扶。建立健全生活困難歸僑僑眷長效幫扶救助機制,放寬在社會保障、醫療、住房、教育等方面享受優惠政策的準入條件,擴大政策幫扶的覆蓋面。
網絡議政情況通報
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楊娟:43位委員發表意見建議43條
2月28日至4月12日,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通過云南政協移動履職APP平臺,設立網絡議政室,及時發布協商議題,提供相關背景材料,邀請全體省政協委員參與議政,為“發揮歸僑僑眷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建言獻策。網絡議政期間,共有43位省政協委員在網絡議政室發表了意見建議,征集到意見建議43條。
總體來看,委員們發表的意見建議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開展僑情調查。進一步加強歸僑僑眷管理工作,開展歸僑調查專項工作,弄清本地區歸僑、僑眷的詳細情況。二是妥善解決歷史遺留問題。建議從省級層面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全面統籌規劃華僑農場發展。三是強化要素支撐,夯實產業基礎。不斷改善華僑管理區和僑場基礎設施建設,提高農場農業綜合開發效益,加快農業產業化、規?;?、現代化進程。四是做好宣傳動員,助力鄉村振興。充分發揮僑務優勢,堅持大團結大聯合,廣泛凝聚僑心僑力,把廣大華僑華人和歸僑僑眷緊密團結起來,持續推動、引導海內外僑胞成為我省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者、參與者和貢獻者。
委員和專家發言
省政協委員、臺盟云南省委副主委、省政協文化文史和學習委員會副主任陳俊驄:凝聚僑心僑力 帶動鄉村振興
據不完全統計,云南籍海外華僑華人約250萬人,分布在70多個國家和地區,廣大滇籍僑胞積極發揮融通中外的優勢,已經成為助力和參與云南“三個定位”建設和鄉村振興的一支特殊重要力量。但受近兩年疫情反復、國際關系動蕩、經濟全球化面臨挑戰、涉僑機構人事變動頻繁等多重因素影響,針對華僑華人的工作有所停滯。
建議鞏固和擴大云南省僑資源基本盤,建立資訊清晰完備的云南海外僑胞人才資源信息庫,建立健全與云南海外主要僑團常態化聯系機制,有的放矢開展工作,密切鄉情親情,助推鄉村振興。
以僑為橋、以僑引資引技引智,實施云南“僑商回歸”工程。規劃建設云南海外僑胞人才聚集和創業發展基地,設立專門服務平臺,促進僑企與云南本地企業進行實質性合作,帶動鄉村振興。
探索實施“云南省榮譽公民”“云南省人民友好使者”榮譽稱號制度,充分肯定和感謝域外人士對當地的支持和幫助,促進海外僑胞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激發廣大華僑、港澳臺同胞的愛國愛鄉熱情,讓更多的域外人士融入云南、服務云南、熱愛云南。
省社科院副研究員和瑞芳:努力為歸僑僑眷排憂解難
云南省華僑農(林)場改革促進了地區發展,但在我省歸僑僑眷參與鄉村振興的進程中,仍然存在以歸僑僑眷為市場主體的經濟結構單一、華僑農(林)場土地等資源盤活缺乏制度保障、華僑管理區城鄉定位不明、項目申報和全面納入地方統籌渠道不暢、華僑農(林)場內部經營管理制度創新不夠等問題。
建議強化黨對歸僑僑眷參與鄉村振興的組織領導作用,探索推進華僑農(林)場發展的新機制新思路,不斷完善華僑社區服務設施和組織體系,提高“為僑服務”的能力,持續產出“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的改革新成果。
立足優勢,繼續推進華僑農(林)場創新改革,做好數字招商、精準招商、精準施策,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盤活華僑農(林)場優勢、特色資源,拓寬歸僑僑眷增收和融資渠道,拓展并優化特色農產品的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
強化對華僑農(林)場在推進鄉村振興和美麗鄉村建設等方面的政策傾斜,將華僑管理區歸僑僑眷改善型住房建設配套納入鄉村振興戰略和美麗鄉村建設總體規劃。同時,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和諧社區等軟環境建設,強化社區服務功能,廣泛收集社情民意,努力為歸僑僑眷排憂解難,發展共建共創共享的和諧社區。
省政協常委、省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副主任楊焱平:讓僑鄉搭上鄉村振興快車
云南是中國第五大傳統僑鄉,僑務資源豐富,僑鄉文化多彩。云南的僑鄉80%集中在鄉村,歸難僑雖90%是城市戶口,但卻生活在鄉村,從事農業生產。長期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支持下,我省各地歸僑僑眷充分利用自身優勢,為云南經濟和社會發展,特別是農村產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成為一方骨干產業的“領頭羊”,打造了產業發展的示范區。但值得注意的是,有的地方對僑情認識不足,對僑鄉文化的挖掘、宣傳不夠,對歸僑僑眷關心重視不夠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
建議省級建設云南華僑博物館,并支持縣、鄉或原華僑農(林)場建設紀念館、文物館,真實記錄和反映云南華僑華人歸僑僑眷的歷史,弘揚中華民族愛國愛鄉精神,使僑鄉能夠留住鄉愁,僑胞記住鄉愁。挖掘弘揚僑鄉文化,加大對僑鄉文化和杰出僑界人物、愛國事跡的宣傳,建立云南僑鄉與海外僑胞聯系的線上公共網絡平臺,激發歸僑僑眷內生動力,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同時,把僑鄉建設納入鄉村振興總體規劃,讓僑鄉搭上鄉村振興的快車,使僑鄉煥發新活力、展示新面貌。
大理州政協委員、賓川縣僑聯主席范廷棟:積極推進和諧僑區建設
20世紀六七十年代,賓川縣成立了太和、賓居、彩鳳3個華僑農場,集中安置來自印尼、印度、緬甸、越南等8個國家的歸僑8000余人,形成了“一縣三僑場”的特殊僑情,成為全省的重點僑鄉。賓川縣歷來重視僑務工作,關心關愛僑界人士,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努力改善居住條件,積極發展農業產業,僑界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然而目前還存在著政策扶持有待加強、發展基礎仍不牢固、居住條件還需改善等實際困難。
建議在實施鄉村振興過程中,各級各部門更多地關心關注這一群體,給予政策、項目、資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同時,建議幫助協調解決賓川縣華僑社區安置點建設項目的資金缺口問題,針對賓川各華僑社區居民住房老、舊、危、擠的狀況,建議省級各職能部門加大政策及資金支持力度,幫助解決華僑社區居民的住房問題。
致公黨保山市委專職副主委姜?;郏涸鰪姎w僑僑眷創業創新能力
保山市地處西南邊陲,毗鄰緬甸,聯通南亞、東南亞,有保山籍海外華僑華人50.4萬人,歸僑、僑眷10.6萬人,擁有全省20%的僑胞、歸僑僑眷。目前,保山市僑務工作主要存在僑務資源涵養不足,僑益保護力度不能完全滿足僑胞、歸僑僑眷期望,僑鄉文化培育不夠廣泛等問題。
建議加強歸僑僑眷思想政治工作,構建“黨建帶僑建”工作格局,引導廣大歸僑僑眷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做到黨有號召,僑有行動。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加強對基層的協同指揮,明確責任分工,統籌各方資源,一體化推進各項工作。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由省級相關部門牽頭,整合地方資源,共同舉辦“鄉村振興僑同行”系列活動,營造一流營商環境,在“資源匯聚、人才回引、項目回歸、資金回流”方面走出一條云南特色之路。進一步加大對歸僑僑眷的技能培訓,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提升困難歸僑僑眷職業技能水平,增強歸僑僑眷創業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大項目支持力度,進一步增加經費投入,對重點項目建設等方面提供專項支持,助推鄉村振興。
昆明市政協港澳臺僑和外事委員會主任尹?。航y籌兼顧 精準幫扶
近年來,昆明市涉僑部門主動爭取省級部門“華僑事務經費”等資金、項目支持,充分利用民政、社保、工會、住建等政策,依法維護僑益,為困難歸僑僑眷爭取“創業救助”,實施“技能培訓”“送醫送藥”等項目,全市形成了愛僑、護僑、幫僑的濃厚氛圍。但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著幫扶救助對象沒有實現全員覆蓋、幫扶救助部門尚未形成合力、幫扶救助方式不夠精準等問題。
結合調研情況,建議建立散居困難歸僑僑眷幫扶救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聯動和協調對接,建立長期有效的幫扶機制;建立完善散居困難歸僑僑眷數據庫,摸清困難歸僑僑眷的情況和底數,采取“造血式”幫扶,分類施策,精準幫扶。對散居和聚居的貧困歸僑僑眷,建議加強統籌,加快推進城鎮低收入水平家庭救助工作,加大對散居困難歸僑僑眷的關愛幫扶力度,形成相關部門聯動的長效機制,提升歸僑僑眷獲得感。
部門回應
省委統戰部副部長趙修春:引導僑資企業參與鄉村振興
2018年12月全省機構改革后,省僑辦合并到省委統戰部,按照工作職能,堅持為僑服務宗旨,積極做好困難歸僑僑眷幫扶工作。同時,實施“外企入滇”項目,引進17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到我省投資辦企業近400戶,積極舉辦項目推介會、經貿文化交流活動,為僑資企業“走出去、請進來”搭建平臺。
下一步,省委統戰部將認真履行職能,貫徹落實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全面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的要求,確保華僑回國定居審批和歸僑僑眷身份認定兩項行政事項實現“一網通辦”。做好僑情普查工作,為精準做好僑務扶貧和助力鄉村振興奠定堅實基礎。同時,通過開展“僑資企業云南行”項目推介會等活動,積極引導僑資企業通過提供發展資金、科技人才支撐等方式參與鄉村振興。
省財政廳一級巡視員楊昆:加強政策資金支持 服務保障僑務工作
云南有13個華僑農(林)場,是全國歸僑僑眷和難僑的主要安置點。近年來,省財政積極支持省僑聯開展相關工作,每年安排華僑事業費統籌用于貧困歸僑僑眷資助和扶持等工作。
下一步,省財政廳將進一步提高思想認識,主動配合開展相關工作,加強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全力服務保障僑務工作,讓廣大困難歸僑僑眷得到更多關愛和幫助,生活水平得到進一步改善和提高,和全省人民一起享受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的政策紅利。
省自然資源廳副廳長趙克義:推動住房用地登記
4月15日,省政協辦公廳召開協調會議后,省自然資源廳派專人到賓川縣實地調研,全面掌握了當地華僑農(林)場住房用地等情況,為接下來指導當地進一步規范用地手續、確保保障房用地供應等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撐。接下來,省自然資源廳將指導賓川縣解決好華僑農(林)場住房用地登記問題,打造“賓川樣本”并把經驗推廣到全省。同時,繼續按照“尊重歷史、承認現實、依法依規、合情合理”的原則,不斷完善華僑農(林)場國有土地管理制度,因地制宜推動解決全省華僑農(林)場住房土地登記問題,努力拓寬群眾融資渠道,持續增強群眾獲得感和安全感,助推華僑農(林)場產業發展。
省農業農村廳二級巡視員晏鈴:持續深入推進“三融入”改革
目前,根據國家和我省關于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的相關政策文件,全省華僑農(林)場均已納入政策扶持范圍。而在國有墾區危舊房改造項目中,農墾部門正在會同省發展改革委等部門抓緊對各個項目的梳理和匯總,持續改善部分墾區職工群眾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同步推進華僑農(林)場產業發展相關項目。
下一步,建議繼續深入推進歸僑僑眷“體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會、經濟融入市場”的“三融入”改革,推動各地華僑農(林)場因地制宜發展好原有特色產業,不斷發揮華僑農(林)場“領頭雁”示范帶動引領作用,做大做強特色產業。
省鄉村振興局副局長寧亞寧:助華僑農(林)場完善鄉村治理體系
經調研,目前全省12個華僑農(林)場中,有9個已納入鄉村振興規劃,其余3個因改制后并入城鎮不歸屬為鄉村范疇而未納入規劃??偟膩碚f,目前華僑農(林)場在鄉村規劃編制中主要存在政策未實現全覆蓋、部分華僑農(林)場生活條件有待改善、農(林)場僑屬僑眷自我發展能力較弱等問題。下一步,省鄉村振興局將繼續全面落實“四個不摘”,保持主要政策總體穩定,充分運用“云南省政府救助平臺”,及時幫扶困難群眾。同時,將精準指導縣級部門圍繞政策導向、產業規劃、治理體系和平臺機制4個方面編制規劃,加強扶貧產業規劃同鄉村振興規劃的對接,依托專項幫扶、行業幫扶、社會幫扶等,擴大幫扶格局,幫助華僑農(林)場建立完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
省僑聯副主席徐盛興:進一步做好為僑服務工作
省僑聯將認真結合本單位職能職責進一步開展調研,盡快制定具體方案和措施,配合相關部門落實好歸僑服務相關工作,做好歸僑僑眷補助救助、僑務幫扶、維護僑益等工作,加強各級各類專項經費使用管理,推動做好對外聯誼、協調服務等工作。通過加強同中國僑聯等組織的聯系對接,提高為僑服務質量。
稿源:云南政協報